今天在經濟委員會第一次質詢到我國相當重要的國家發展委員會(國發會),把握這個機會,有些話不能再等:
【為什麼其他國家會強? 因為他們的願景不只四年】
為什麼韓國的設計那麼強? 為何他們的設計可以成為亞洲的顯學? 因為韓國在15年前,便決定以國家政策支持設計立國概念,總統和國家創新發展委員會(類似國發會),送出數千個南韓學生到國外留學設計、工程相關科系,留在國外3~5年後再回來創業或進入韓國企業,由政府支持,所以在15年間韓國便擁有了領先的地位。
世上還有許多國家都有長期的未來願景,美國有2050,挪威有2060,丹麥有2045,我們如果只有短程的計畫,如何面對未來的變化?
.
【人口和科技的變化,影響的不只四年以後】
台灣的確有四年、十年的計劃,然而國發會不能沒有願景,人口變化、整體科技變化影響的不只四年,一些重要趨勢也不是我們這種短期規劃能看見的。
因此我要求國發會在四年計劃外,再做一個未來願景,這個願景不只十年,更是參考人口和科技預測做出的完整規劃。
.
【人才政策,台灣的未來何在?】
牛津大學推測台灣會是2025年人才最匱乏的國家,我們不能不慎。我認為人才政策和科技立國的概念,並沒有落實在我們的國家發展計劃中,育才、留才、攬才,我們的三個方向,在人才大量流失的現況裡,已經證明其思維的落後,國發會真的知道要把台灣的人才帶去哪嗎?
.
【新創鬆綁,是台灣的一大出路】
新創法規鬆綁是我一直持續在推動的,首先我先感謝國發會在我在民間的期間就對新創產業有很大的支持,而我們必須走向下一步,讓新創企業在募資、增資上有更大的空間,並受到新型態法規的保障,創造一個好的創業環境,是台灣產業的一大出路。
.
【主權基金在台灣的未來】
蔡英文總統當選人提到的(類)主權基金概念,不知道國發會怎麼看? 如果國發基金已經在做類似的事情,其中的差別究竟何在?如果國發基金被自己的策略卡住,被規模限制,就算我們像新加坡一樣有主權基金,我們也不可能有所發展。我們更應參考如瑞典、挪威這樣的民主國家的監督機制主權基金,因為當我們有了大規模的基金,我們才能確保其被用在正確的地方。
.
國發會必須站在一個極高的高度去訂定我們國家的發展發向,我建議國發會在四年、十年計劃外,一定要有更長期的國家願景,在考量人口走向後,思考全新的人才政策,並和新創攜手,善用手上的國發基金,為台灣找到出路。